美式烧烤

hchaozhe 来美国前都听说美国是美食沙漠,很多中国胃都难以适应。我这个人胃口好,也喜欢瞎吃瞎做,口味不叼,很多国家的料理也都有福消受,然而即使这样,想到要来美国学习生活,我也不免嘀咕起来,怕在美国我的胃要郁闷死。来美十年多,对于美食沙漠这个称呼我完全赞同,毕竟说起美国菜,大家也就能想起炸鸡,汉堡,烧烤这些听起来就很单调,粗糙,而且且不健康的东西,实在乏善可陈。记得有一次一个美国朋友问我,如果有朝一日,你回中国了,你最怀念美国的什么?我当时没多想,因为脑中立马就蹦出了橄榄球,美式烧烤两个词。我自己也很意外,我竟然这么喜欢美式烧烤?最近偶然看的一个烧烤比赛的真人秀,看后非常喜欢,也颇有感慨,关于美式烧烤为什么给我这么深的印象。 奈飞最近给我推送了不少美食的真人秀,其中就有这个美式烧烤的真人秀The American Barbecue Showdown。开始我其实有点怀疑的,美式烧烤不就猪肋排(pork rib),牛腩(beef brisket)么,还能有什么花样?然而两季看下来,越看越喜欢。 这个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很简单,每集比赛两位评委出题目,限定时间,每名选手独立完成,评委根据成菜打分,每轮比赛最后一名被淘汰,一直淘汰到剩余一人便是最后的冠军。 这个节目吸引我,起初纯粹是因为我真的喜欢美式烧烤。烤肉自然不用多说,猪肉,猪肋排,牛排,牛腩,鸡肉,火鸡,烤着我都爱吃。与烤肉相配的各式配菜甜点也是必备,不配烧烤我反而没那么爱吃。但是无论哪一环节的比拼,哪怕我正在吃饭或者酒足饭饱,里面的美味还是令我垂涎欲滴,让我无比羡慕里面的主持和评委。 特别要提到的是节目的两个评委,不愧是专业的厨子,并且是久经赛场的选手/评委,评委的高水平直接奠定了比赛的可看性和公平性。一方面烹饪的题目是他们出的,每一关都有不同的考核点,并且越来越难。比赛后的点评精准到位,有理有据,而且他们不只是会评价最终结果,还会在制作过程中就提供旁白和点评,可以说要让比赛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他们功不可没。 这个节目里既有常规的烧烤,考察选手基本功;也有各种挑战花样,考验选手的技巧创意。既然是比赛而不纯是炫技,那么就要有挑战,也有策略。比赛除了第一关,每一关都有些不同的限制和要求。除却基本上从来就不够的时间,会有奇异的食材(前面提到的野味,全猪),或者特殊的烹饪条件(明火,篝火,甚至自制简易烤炉),或者规定的加工方法(比如必须要包裹成层,或者必须烤可以手撕的手感)。入围的选手都是民间的烧烤达人,大体水平不会太差,然而这种高水平的比赛,比拼的就是细节,而评委基本都能捕捉到细节的差别,指出不足,这让赢的选手有理有据,输的选手心服口服。 目前的两季节目下来,我真的是被各位参赛选手的技巧所折服,看似简单直白的烧烤能搞出这么些花样,有那么多的讲究。不管是为了节目效果,还是真实情况,有些选手真的是没有尝试过一些烧烤方法。比如第一季最后决赛烤全猪,选手们需要自己要从搭建土窑烤炉开始,并且自己想办法把猪架在烤炉上。其中一位参赛选手Tina并没有设计好怎么样防止全猪,导致她没法翻面,整个猪也几乎散架,实在是十分窘迫。 又比如第一季中段有一集选手们被随机分派不常见的野味,绝大部分选手并没有烹饪野味的经验,而那些野味拿来吃在美国也确实不太常见(比如短吻鳄),可以看得出有些食材让选手颇为不适,但他们需要冷静下来,快速的确定肉质和合适的烹饪方法。 另一方面,从应对比赛的角度,选手需要因条件而异,按照限制,特别是时间限制,改变烹饪方式。比如我自己烤肉也知道有些肉质粗糙的肉,比如beef...

1 minute read

阿拉斯加夏游

图:owlcee 及很多朋友们 文:hchaozhe 摘要 6年前我们首次踏上阿拉斯加的土地,领略了冬日壮丽景色与别样的风土人情。彼时我们还未踏上回程上就暗下决心,要在夏天再来一次,看看这广袤的土地上的盛夏。六年后我们终于成行,并且多了几位好友同行,得以体会更多,遂作此文。 目录 一、旅行策划与前期准备(Travel Plan) Itinerary 二、游记 Seward Denali 三、感悟 一、旅行策划与前期准备 策划...

3 minute read

博士回望: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致谢

hchaozhe 2018年年底,在经过了6六年半的努力,我终于“熬出了头”,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临近毕业开始,就觉得应该写个什么总结,毕竟六年半的时间不短,又恰好是自己最有精力,最活跃的时候,总该有点什么想说的。 然而每每一拿起笔,就觉得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我们常管攻读博士学位叫做“读博士”,这其实是个不准确的说法。我常跟我不读博士的朋友说我们不是再像本科及以前那样事在读书了,而更像是工作——你不再只是上上课,写写作业了。 工作的内容就是自一个领域里发现一个或几个问题,了解别人是怎么探索这些问题的,思考该怎么解决。 工作很可能还包括教书,思考怎么把知识给学生讲懂。 一个博士生,其实就是三分之一学生,三分之一老师,三分之一研究人员,是个“预备教授”。 所以要真说体会,应该也不再是学习体会,更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体会吧。 如今工作也一年半了,对学术研究与业界工作之不同渐渐有了些体会。偶然想到自己在本科毕业,申请尘埃落定之时,曾经应学校号召,写过关于大学,关于申请的体会。回看当时的体会,现在也依然使用,只是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又有所深入,似乎可以终于可以关于博士的体会做点总结。 细想下来,恰好又是三点。 1 做学术摆正心态: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要耐得住寂寞,不妄自菲薄。 说起学术这个工作,想必大家都知道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要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这个非常重要,我完全认同。但是我想强调的的是另一个方向。 我们博士生都有有导师,所以在博士工作的重要的节点上,或者在有问题的时候,导师会提点或帮你解决。但是更多的时候,你是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制定计划,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事。...

1 minute read

影评 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影评: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hchaozhe 无意之间发现了这个电影,看介绍就觉得会很喜欢,看完之后果真很喜欢,看了两遍,感触很多,推荐大家去看。amazon prime 可以免费看。国内在bilibili上也能看到。 目前该片已经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提名,希望它最终能获奖。 结合写这个片子的感受,我也可以梳理一些我对美国体制的认识,对美国华人处境的观察与思考。 预告:本文有剧透 故事简介 这个记录片记录了纽约唐人街孙氏家族开办的小银行国宝银行,在被美国纽约曼哈顿地方检察院指控长期系统性的对房利美公司进行贷款欺诈后,经过努力最终成功进行无罪辩护的故事。 国宝银行由孙启诚创立,30多年来一直为唐人街的华人提供信贷服务。...

1 minute read

从Football看美国

hchaozhe 来美国快六年了,说对美国知根知底不敢,但是对这个国家也知道了不少,神秘退却,是一个真实生动的国家。 一直想写写关于美国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这是一个大国,像中国一样,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直到最近两年,开始接触体验Football(关于翻译,我打算采用美式足球,以下),这个美国第一运动,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那么我就从这个运动的角度,说说我对美国的一些印象。 来美国之前我听说过橄榄球是美国的第一运动,也知道美国有四大体育联盟:美式足球(NFL),篮球(NBA),棒球(MLB)和冰球(NHL),都是商业运行的典范。 之前这些运动我我只打过篮球,看NBA也比较多,对美国的了解也很多都是通过NBA的场上场下。现在我知道,这个黑人球员统治的联盟,其文化更多体现的只是美国的一个视角:美国黑人的文化视角。 NFL的总收入长期以来称霸这四个联盟,然而我们在国内NBA妇孺皆知,然而NFL或者橄榄球却是没人知道。这也许是因为美式足球没有那么普及。 以前我肤浅的以为这只是因为美式足球对力量,身体的要求太高,“太过暴力”,所以国人不喜欢。但是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美国人民喜欢而别的国家不太接受,实在是因为这项运动“太美国了”。 初窥美式足球 美式足球的场地大约是在一个跟足球一样大的场地进行的,长略长,宽略短。 不同在于他有很多的线,标志距离,数字旁边的小箭头指示进攻方向,数字表示码数距离对应端区的距离。两端深色的区域是端区,达阵区,也是得分的地方之一。端区边缘的小段标志区表示球门,是另一个得分区域。这些细致的码数标示是美式足球的特色,与他的规则有很密切的关系。 虽然看起来像足球,但初看这项运动,大家也许和我一样,以为美式足球都是这个样子的 为什么大家要堆在一起 最下面那个不疼么...

2 minute read

阿拉斯加之旅

图:owlcee ; 文:hchaozhe 摘要 我们策划的旅行是十二月底的阿拉斯加八天七夜游。 途径Anchorage,Fairbanks,Prudhoe Bay, 和Barrow。 我们行走于冰川之上,乘狗拉雪橇,泡极地温泉,观星空、拍极光,吹寒冷的极风,北望北冰洋。通过参观博物馆,走访村落,与当地人交流,略悉阿拉斯加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文化风俗等。 总结下来收获多多,特将旅行计划与体会与朋友们分享,便有此文。 目录 一、旅行策划与前期准备(Travel Plan) Itinerary Gear...

8 minute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