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评 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影评: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无意之间发现了这个电影,看介绍就觉得会很喜欢,看完之后果真很喜欢,看了两遍,感触很多,推荐大家去看。amazon prime 可以免费看。国内在bilibili上也能看到。
目前该片已经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提名,希望它最终能获奖。
结合写这个片子的感受,我也可以梳理一些我对美国体制的认识,对美国华人处境的观察与思考。
预告:本文有剧透
故事简介
这个记录片记录了纽约唐人街孙氏家族开办的小银行国宝银行,在被美国纽约曼哈顿地方检察院指控长期系统性的对房利美公司进行贷款欺诈后,经过努力最终成功进行无罪辩护的故事。
国宝银行由孙启诚创立,30多年来一直为唐人街的华人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12月的一天,管理银行日常事务的孙家两个女儿发现一位贷款人的交割协议中有一些奇怪的款项,随即发现银行处理信贷的雇员Ken Yu 收取贿赂并进行洗钱操作。她们终止了这笔贷款,开除了Ken,并告知监管部门,聘请第三方咨询帮助进行调查清算,然后处理了调查发现问题的人员和贷款。本以为此事就此结束了,但是失去贷款的贷款人因为自己对Ken的贿赂没追回,而向警署报了案子。曼哈顿地方检察院受理并着手开展调查。开始调查的关注点是银行信贷雇员的受贿洗钱,后来却逐渐转向调查国宝银行的信贷部门是否长期有默许甚至协助伪造贷款记录以骗取第三方房利美的贷款。 在四年多的调查之后,检方认定国宝银行高层,包括孙启诚,他的两个女儿,以及信贷部门的主管,犯有金融欺诈等80项罪名,并于2015年初发起对国宝银行的诉讼。 经过四个多月的庭审,陪审团最终认定检方提供的证据不充分,国宝银行高层们无罪。 而引起本案的导火索Ken Yu及其他有犯罪情节的雇员欺诈罪名成立。 国宝银行虽然得到了清白,却也付出了一千万美元的律师费,和信贷部门停滞的沉重代价。
关于案子的背景:次贷危机
这个案子发生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不久。新世纪以来,片中的国宝银行像很多的美国大小银行一样,会把自己的房屋抵押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我个人不能理解这种买卖行为对房利美有什么好处,房利美怎么盈利。而根据经济学家的解释,很多的大银行批准的过多的不良贷款(所谓的次级贷款,即“次贷”),并且还进行了贷款材料的造价,以便将买给两房以及其他的投资者。而为了隐藏风险,他们还设计了很多复杂的组合债券再销售。因为是次级贷款,并且经过了组合和多次买卖,有连带的债务关系,于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波动的时候,也就是2007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违约和坏账,经济危机就随之爆发了。
按照片中的数据,美国的几大银行,包括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J.P.Morgan Chase,CitiCorp,总计发行了4.8万亿的的不良贷款。 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大量的违约发生,因为数目庞大,让银行破产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于是美国政府在明知道这些银行的违法作为(包括不良贷款伪造文件,金融欺诈等等)但还是出资七千亿美元补上了窟窿,银行支付了一千多亿的罚款,然后这事儿就过去了,留下的是美国经济超过22万亿美元的损失。。
危机挺过去了,但是舆论和民间都对银行救市的举措很有怨言。 因为毕竟在普通纳税人看起来就像是别人犯了错,却要自己来承担损失。 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地方检察院有很多关于金融机构的刑事调查。 然而,始终只有少数针对员工的起诉和定罪,却没有关于大银行整体的起诉。 这么大量的不良贷款,怎么能让人不怀疑这是银行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犯罪?
于是,片中的国宝银行,成了金融危机后这一系列调查后,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起诉的银行:一家在美国排名2651,只在纽约附近有六个支行,华人家庭经营,跟华人群体、小本经营者打交道的小银行。
那么国宝银行又干了多少大银行的勾当呢?同样按照片中的说法,从2005年到2010年,国宝银行大约3000起贷款卖给了房利美,其中仅有9起发生了违约,相对于那些大而未倒的大银行,贷款的数量,金额以及违约率都低得可以忽略不计。经过检方调查,他们在起诉中拿出了国宝银行30个卖给房利美的抵押贷款包含伪造的文件。伪造申请文件的事实,也成为了检方攻击的重点,认为这是主动伪造,隐藏风险,并且因为贷款卖给了房利美,因而构成了商业欺诈。
更重要的是,检方的指控不只是经受这些包含伪造信息的贷款的工作人员,而是因为认定这个是整个银行的高管到信贷部门都知情并纵容,而指控银行的高层,整个国宝银行有欺诈行为。 正是这个就银行的指控,使这个案子备受瞩目。 因此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Cyrus Vance 才会在发布会上有那么冠冕堂皇,升华意义式的讲话,似乎是宣告检方终于可以指控银行,指出制度的问题,避免类似事情发生,好似要给民众一个交代,对银行业“杀一儆百”。
关于案件审判与其暴露的制度问题
应该说法律上讲,伪造贷款的文件的事情是坐实了,这也是为什么经手这些贷款的银行职员的伪造文件与欺诈都最终被定罪了。 但是是否足够证明这种违规与欺诈是整个银行层面的,成为了案件的争论重点。
最终陪审团在控辩双方证据的呈现基础上,通过讨论,没有支持辩方对于银行作为整个机构的自上而下的欺诈的指控。
个人认为国宝银行能成功免于指控的重要因素有
(1)国宝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与执行董事,孙家的女儿 Jill Sung与Vera Sung,在发现Ken Yu,那个触发整个案子的职员,有伪造文件,有违规操作,向贷款人所要贿赂之后,立即解雇了他,并且引入第三方的调查,告知房利美相关情况。这一点动摇了关于银行高层知晓并纵容这种伪造文件与欺诈的指控。
(2)辩方能够证明这些犯有欺诈罪名的职员在进行违法操作的时候有意隐瞒,不引起他们上司的注意。这证明是下级有故意对高管隐瞒的事实,若上级知情,为何要有意隐瞒?
(3)辩方证明了作为以贷款为生的房利美并没有发现贷款文件造假与违规的细节,所以即使国宝银行的审查机制没有发现这造假与违规,不能作为银行自上而下的知晓这些造价与违规的指控。
(4)辩方证明检方的这三十个包含伪造文件的贷款并没有给房利美造成任何损失,而且还在持续盈利。贷款也发挥了用处,让贷款人住上了房子。因此辩方向陪审团传达了,我们的行为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的印象,增加了感情分。
这些使得陪审团认为指定国宝银行有罪的指控证据不足。 我愿意相信国宝银行也真就是清白的,但是确实,辩方的证据也能够引起怀疑,而孙家到底真的是否有蓄意纵容,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很高兴这个案子国宝银行赢了,主要是因为担心他们输了带来的社会效应。 这个国宝银行太小,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如果指控成立,反而会降低公众对于制度调查的信心。 这是与检方起诉的初衷相违背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同意前纽约地检的官员Neil Barofsky的说法。像国宝银行的这些伪造文件的行为,本意是善良的,虽然是犯罪,但是不应该成为检方追查、惩罚的重点,而那些伪造文件,是为了盗窃财富,而且没有还钱的能力甚至意图的,才应该成为审查、追查、惩罚的重点。 他比喻前者的“善良”的犯罪之于严重经济犯罪,就像闯红灯基于交通肇事。 当然应该有系统话的举措去防止这种“善良”的犯罪,但是司法追查的重点应该是那些恶意的。
我认为这个案子所暴露的最严重的启示,还不是检方追查恶意犯罪本身的努力,而是关于深层次美国制度的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经济/政治制度能够让大银行免于指控,而这样一个小银行却成为了被指控的对象?
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美剧Newsroom 里第一季第四集的一个情节,Newsnight的制片人让自己的当时男友,纽约地检的经济犯罪调查员向节目的主播爆料关于他们如何缺少经费,无法指控大银行的经济犯罪的,以期待报道。美剧情节当然不能算作新闻报道,但是也从影射了美国一个重要的制度问题。 美国的法律体系是有利于大公司的。 大公司有政治影响,可以通过通过政客通过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而经济犯罪涉及的法律很多很细,大公司有资本雇佣法务和律师团队,可以确保在法律层面上所有的账目,看起来合法,钻法律的空子。 而当指控发生时,大公司的团队有能力把诉讼取证拖长,用手续和现有制度制造阻碍,进行辩护以确保做实的罪名不会联系到大公司主体。这是一整套从立法到司法的“作弊”手段。
这个制度的深层次原因恐怕还真不是这些检察官能解决的。
国宝银行能够获胜,重要的基础是孙家不是普通的华人家庭。 他们有远高于一般人的法律素质和智慧,他们能一定程度上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是有一般人没有的经济实力。 孙老爷子自己是律师出身,孙家四个女儿三个都有JD学位,小女儿还在纽约地检干了七年,专门调查经济案件,直到孙家的诉讼开始才为了避嫌从地检辞职。 孙家的诉讼花费超过一千万美元,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天文数字。 而据罗辑思维的说法,美国去年的律师费所创造的GDP高达1万亿美元,占到了总GDP的6%,而中国的律师也总收入仅为400亿人民币。且不说这两个数字有多大可比性。如果不愿意相信美国人真的有那么多的案子可打,只能相信司法的成本高到什么地步了。。
我不敢肯定的同意电影里多人所说的检方挑国宝银行有基于能打赢的考虑。 但是鉴于这个制度的漏洞,想必纽约地方检察院,也就只能指控这么个国宝银行了吧。
关于美国的司法制度的体会
这个片子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它呈现了一些美国司法的细节。有关法庭的比如控辩双方的开场陈词,提审证人的片段,陪审团的闭门商议,法官的总结陈词。有关诉讼的比如取证调查,各方意见陈述,策略的讲解,算是比较生动的呈现了一个案件的相关努力。让我感觉最有趣的是两点。
一个是陪审团制度的作用。陪审团是普通民众,不一定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他们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以及辩护来做出的理性判断。这让司法体制还不至于完全由检方主导。事实上,我认为,如果完全由专业人士,比如法官,来定罪,那么犯罪的事实很可能会让指控最终成立,尤其是我之前提到的获胜原因第四条,即最终没有社会影响,能起一定的感情上的影响陪审团。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法庭速写。美国的法庭大多不许照相录像,大部分允许速写,于是就经常能看见新闻中陈述案件的时候会有速写。这个片子里也用到了速写来呈现案子现场。我觉得速写的画风很奇特,并不完全写实,但是却能刻画出现场的气氛,以及人物在法庭上的表情/心里,一张速写可以概括一整次开庭的重点,这个是照片所不能概括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个法庭速写还是被保留。
关于美国的华人社群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案子的争议点,案件关于伪造贷款材料的指控,昭示了华人文化的独特性。
首先是对于来自亲戚朋友的钱是赠予与贷款的模糊区别。辩方认为大笔的钱流入实际是贷款,是债务,被当作赠予某种程度上就是伪造材料。
其次,现金经济,收入很多不明,因此无法证明真正的还款能力。于是只能伪造雇佣证明,财产证明,来证明实质上合法的,只是没上报的所得。辩方因此可以指控这是伪造身份,财务证明。
再次,是建立在人情上的信任。无形的信任。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私人的债务,是建立在口头信任之上的,背后是靠人际,圈子,宗族来维系,是无形的信任。我们的银行习惯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这种模式。这样的信任很难量化,因此没法量化风险。但是熟悉这种华人文化的华人银行,就可以比较可靠的量化风险,来提供贷款。正因为这种不同,检方才认为国宝银行是在冒很大的风险,并且还把这种高风险转给了房利美,系违法行为。
正如辩方孙家和他们的律师多次提到的,这些不符合美国人习惯的特征,在经济生活上其实是给华人带来负面影响,让其他美国人认为美国华人不守规矩。这确实是个问题。但只有华人才真正理解这些不同。
我觉得我没法评价这些美国华人的特征是不是好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需要华人的银行去服务这个社群的金融需求,但也更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这种服务。
要解决我认为无外乎两种途径。要么积极参政,推动有相应的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用于华人社群,从制度上认可这种多样性。要么,就只能按照现有的规矩,交税报税,申报收入,公私分明,弱化人情,按现有法律允许的方式行事。
获奖预测
既然参评了奥斯卡,我也就来预测一下。我觉得这部影片获奖的机会很大。
首先这个片子的主题好。关于经济危机的反思一直都有,很重要,每年都有片子,但大多都是从银行的操作层面。本片更多的是试图暴露司法体系的漏洞,这一点更本质。拍摄的角度也是从律政的角度,比较独特。
其次,这个片子涉及了种族不平等的讨论,算是一个得分点,但是并没有过分强调种族歧视。最可以展开说种族歧视的情节就是检方抓银行职员时,是用罕见的锁链把所有人串成一串的方式,并且在没有遮蔽面部的情况下带走。 而关于指控,强调了小,强调了家族经营,没有刻意强调华人不公正待遇。 作为记录片,该片并没有展开这点大说特说,对种族的主题点到为止,不喧宾夺主。
再次,这个片子从宏观来看是一个小人物对抗大人物并最终成功的故事,比较励志,暗合美国梦,主旋律正确。
另外,考虑到去年发生在好莱坞的一系列丑闻,好莱坞可能更迫切的需要政治正确,格局大,反思社会但又不触及他们伤疤的作品。而这个片子的对手,其他四部片子,我认为都没有格局都没有这个大,得分点也没这个拿得多,本片主题对好莱坞的名声也没有那么“有害”。所以我觉得它胜出的概率比较大。
我主观上也希望他能获奖,以让这个片子,这个案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获得更多的关注。
有意思的番外
(1)国宝银行的其中一位辩护律师 Kevin Puvalowski 是我密歇根的校友,他本科读的是政治学。他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2)这个片子的导演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案件还在审理,没有宣判,因此是跟踪拍摄。据说导演表示不管孙家赢还是不赢都会把这个片子拍出来。
(3)演职人员表里有 Margaret Colin 和 Justin Deas 这两个演员,我反复看了,并没有找到他们出现在何处,我怀疑一些旁白,以及片中关于庭上辩论的陈述,是他俩完成的。
(4)根据wikipedia的词条,片中起诉国宝银行的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Cyrus Vance 从2009年任职以来,有不少有争议的案件。除去起诉国宝银行这个本想证明检察系统在努力追责应行业的行动,他关于IMF前主席,法国人凯恩在纽约的性侵企图的指控与审判(Link),关于川普家族成员在纽约的一处楼盘开发中的违规操作的指控,关于好莱坞制片人Harvey Weinstein的性侵指控 等都引起了公众媒体的争议/复杂评价。可见他也算是个话题人物。不过身为曼哈顿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的地方检察官,相比不有争议话题都难吧。
(5)片中出现的 Don Lee(李宗保,据Linkedin) ,头衔是 Community Activist,不知道这个头衔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他所管理的 Family Association 具体是什么。据报道他在2015年曾经参选过纽约地方议会65选区席位,后来貌似没有参选上。也许他是受到孙家案子的感召,想为当地的华人选民做点事吧。
(6)这个片子在知乎上有热烈的讨论,关于这个片子,关于这个案子,关于华人,正反意见都有很多,也各有各的道理。其实什么问题都有多角度的意见比较好,这样的争论能让真理愈来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