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回望: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致谢

博士回望: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致谢

2020, May 01    

hchaozhe

2018年年底,在经过了6六年半的努力,我终于“熬出了头”,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临近毕业开始,就觉得应该写个什么总结,毕竟六年半的时间不短,又恰好是自己最有精力,最活跃的时候,总该有点什么想说的。 然而每每一拿起笔,就觉得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我们常管攻读博士学位叫做“读博士”,这其实是个不准确的说法。我常跟我不读博士的朋友说我们不是再像本科及以前那样事在读书了,而更像是工作——你不再只是上上课,写写作业了。 工作的内容就是自一个领域里发现一个或几个问题,了解别人是怎么探索这些问题的,思考该怎么解决。 工作很可能还包括教书,思考怎么把知识给学生讲懂。 一个博士生,其实就是三分之一学生,三分之一老师,三分之一研究人员,是个“预备教授”。 所以要真说体会,应该也不再是学习体会,更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体会吧。

如今工作也一年半了,对学术研究与业界工作之不同渐渐有了些体会。偶然想到自己在本科毕业,申请尘埃落定之时,曾经应学校号召,写过关于大学,关于申请的体会。回看当时的体会,现在也依然使用,只是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又有所深入,似乎可以终于可以关于博士的体会做点总结。

细想下来,恰好又是三点。

1 做学术摆正心态: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要耐得住寂寞,不妄自菲薄。

说起学术这个工作,想必大家都知道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要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这个非常重要,我完全认同。但是我想强调的的是另一个方向。

我们博士生都有有导师,所以在博士工作的重要的节点上,或者在有问题的时候,导师会提点或帮你解决。但是更多的时候,你是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制定计划,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事。 诚然,学术工作,尤其是热点方向,讲究时效性,第一个弄出来的人往往会影响整个方向的发展走向。但是事实是,即是是完全相同的问题,大家研究的角度都略有不同,所以在一个博士生的领域里,每个研究的问题,都可以是说独一无二的。只要解决了,就是前沿,重要的不是跟谁比,而是把问题做好,做实,做精。

比较的心理是很容易支配一个人的,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焦虑和沮丧,跟别人比较,已经毕业的或没毕业的,组里的非组里的。 毕竟看别人快速发文章快速毕业不是那么好受的。然后一路走来,我发现正是因为大家都在面对的着不一样的问题,这种比较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快慢不确定性很大。我们每个博士生能做的,就是镇静,沉住气,耐住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寂寞。

2 科研说起来也简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读博士的初心来自对未知的好奇。 大学课程中我总是时不时有感觉有些东西没明白,我就时常有感觉自己有东西觉得没学明白,好像背后还有什么,这个感觉越到后面越感觉强烈。 带着这些疑问我曾经从常微分方程课本推进到了非线性动力系统定性分析,从线性系统理论推进到了最优控制理论,从线性规划推进到了半定规划。这些推进的过程中,我跟老师,跟前辈学长学姐交流过不少。也不记得啥时候开始,他们中开始有人建议我读个博士看看。我记得有个老师说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也许一个博士学位能满足你的好奇。而另一个老师劝我,你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识,一套探寻真理的方法论,不如读个博士看看吧。

探寻真理的方法论?!听起来好厉害。

于是我就带着这个期待,来到了Michigan。我一直专注于研究课题本身,稀里糊涂下来六年下来,好像也并没感觉有什么探寻真理的方法论?也许方法论就是怎写文章,怎么查文献,发现研究问题的嗅觉和解决问题的灵感?

直到我工作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其实这个方法论简单,就是我很早就听过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是当初刚听八个字,更多的觉得这是个态度,不是方法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知道你的假设,你的求证过程是对的。博士之前,我们面对的问题往往有标准答案,或者有一个客观的事物(比如老师,专家)可以给你个评判,告诉你对错,靠谱还是扯淡。 博士以后,这样的客观评判就往往不存在了。你就是这个领域可能唯一的专家。 你需要想办法证明你的假设/推断/论证过程和结果是对的。 一方面,你是为自己的工作可靠性证明,另一方面,这个想办法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为你的工作寻找可靠性的边界,知道局限性在哪里。证明了可靠性,是一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结束,而局限性所在之处,就是下一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开始。 这个不断的思考如何证明的假设/推断/论证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行为,就是我认为的探寻真理的方法论。

诚然,科研工作一般都会有同行评议,但是同行评议更多检验的是你证明你结果正确的思路是否合理。比如你的理论工具假设是否成立,你的验证实验设计是不是合理,等等。而因为这个证明你的结论正确的过程是出自你的手,作为工作的完成人,你就要为你的工作负责,其他的研究,才有可能以你的为基础,继续向前。

工作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理念:我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知道怎么证明我做的是对的,我知道什么时候这么做就不对了。博士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间,我建立了这套方法论。

3 交流,沟通是必须

这个似乎是我最重要的体会和转变,我放在最后。 实话实说,我一开始是不是太愿意交流的。本科的时候我还按照我之前习得的习惯学习,愿意自己干自己的:自己写作业,不跟别人“对答案”,自己看文章,看不懂就自己查,直到自己能说服自己为止,跟老师汇报,只提计划和结果,不提未解决的问题,觉得问题都是需要自己解决的。

本科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和做科研或许是可以的,因为整体来说问题都简单,有明确的答案,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思维强度,大约也都能解决。 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无论是课程还是科研,这点都不灵了:有时候碰到个困难的问题自己想不通,甚至一筹莫展;有时候碰到了一个牛角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钻了进去,出也出不来;有的时候面对科研工作进展的不顺利,会显得很沮丧,等等等等。。。

其实跟他人交流,有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要寻找答案,寻求他人的指导。试着把自己的问题捋清楚,可以他人分享,让他人理解,其实有的时候已经能够帮你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当问题清楚之后,即是他人并不属于这个专业,往往一个不同角度的观察者,可以给出出乎意料的建议。最次,交流之后,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回应,沟通本身也是一种调解。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博士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坎儿。沟通之后,能够获得通感,让你知道你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我有幸得到了很多博士前辈或同僚的帮助,但愿那些交流之中我也有帮到他们。

另一方面,交流的重要,不止体现在这种“求助式”的交流上。我个人感觉,做科研,实际做和给他人展示所花的比重大约各占1/3,剩下的1/3是写作和总结的时间。我们中国人接受的教育大约是做十分,再讲十分,而在美国,大约要是边做十分,哪怕做到了七分,也要讲十分。把自己工作的价值向别人清楚的“推销”出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学术的场合也包括在会议上推广自己的工作,同时了解他人的工作,能够更迅速准确的引领,或者至少紧追业内趋势。没有主动交流的心,这些形式的学术就做不好。

结语

以上,是我最大的三点体会。我题目说这或许是我真正的致谢。 并不是说我的致谢写的不满意。我很喜欢我的致谢,哪怕它很格式很工整标准化。 这里的致谢是给时间的——花时间努力,过后都有回报,有更深的体会。

最后附上我本科毕业前夕应邀写给来年新生的话(然而并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人看,反正是放在彼时的人人网上了)。现在回看,依然感觉适用,也感觉自己的变化,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航! 请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卖一回老,与你们分享一下我对大学的体会。

初来时你一定有很多的期待,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你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很快产生失望的情绪:为什么大学还要上这么多没什么用的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纪律和规定?为什么北航的课程这么的水的样子?我读的这个专业好没有前途啊。。。。。。

是的,大学不是你高三时所憧憬的那个自由的天堂,你依然受各种约束,有各种负担。但不同的是,不再有一个人时刻提醒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会迷茫,会彷徨,会无助。听起来蛮恐怖的,但是这是机遇。抓住它,你会成长,你会变强!

我相信,能够到北航来,你的水平一定很好。甚至,你可能是你原来高中班上、学校里的佼佼者,你可能还为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北大而惋惜,憋着劲儿要证明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但是我想说,国内的大学,只要到了北航这个层次的,学校能带给你的优势没有太大的差别,或者说直白点,清华的学生并不比我们优秀多少。特别是现在国内的高等教育处在一个改革的“动荡期”,随着时间的增长,你们可能会对大学的教育水平失望。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无论你所处的大学是什么样子,都不能够完全决定你的状态。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力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充实自己。 那么,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大学过完后,究竟该收获些什么呢? 我也谈谈我的体会:

1、自主学习的方法

“大学生,就是大部分时间在学习的学生”,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但是学什么似乎就没有那么统一了。对于理工科各个来说,本科阶段的知识都比较基础,很难直接掌握课内知识之后就立即可以从事前沿的科研或者一线的工作。本科的训练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训练。老师不会细致的把每一个要点都讲解清楚,不会带着你搞清楚课后的每一道题,甚至是任何一个作业的解答,你都可能无法从老师处获得。因此,大部分的时间里,自己翻阅课本和参考文献,自己总结课程的重点和主线。无论你毕业之后是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在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你在大学里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的过程是一样的。假设你具备了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那么以后你面对任何问题,你都不会慌张,一定能一步一步找到答案。

2、待人处事的能力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一个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在这里的4年时间里,你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会理解尊重他们的观点;和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一同生活,学会迁就他们的生活节奏,学会适应;和不同角色的人打交道,学会了解和赞许他们的工作,在方便的时候请他们出手相助。这些待人处事的能力,会让你更充分的时间自我的价值,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也让你所在的任何一个集体,能够因你的存在而积极向上。 要记住,从大学开始,你将是社会的一份子,一个独立承担自己行为责任的成年人,要坚强,不要指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当然,如果得到了,一定要心怀感激,知恩图报)。但不能因此而对别人冷漠,依然要热情,要乐于帮助他人,主动,善意的施予恩惠,不图回报。在大学的四年里,趁年轻,趁大学这个不那么复杂的环境还能够包容你所犯的错误时,尽快学会如何待人处事。

3、纯洁无暇的友情

或许,在大学的校园里,是你最后的机会去认识一些完全对你无害的朋友。本科四年里,你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能够帮助你的,是你的室友,你的同学。而且这种帮助,是不带任何功利思想的。大学里的每个人,无论家庭背景如何,自己都是一无所有的,大家也还没有沾染上社会上的乌烟瘴气,都还有一颗向善的心,都还有单纯的理想。大学的友情有多深呢?也许初入校园的时候你还不曾体会,你还相信自己独立可以处理很多事情。但当毕业季来临时,当你们一起在最后的毕业聚会上说起分别的话时,你们才会感觉那些往日的美好,这些美好一定能够湿润你们的双眼。所以,你们要珍惜和大学里的朋友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维持这些美好的友情。这样,无论多少年后,当你们再相聚时,你们依然能够找回这份情当年的纯劲儿。

以我个人的体会,倘若大学的四年能够收获上面的三件,便已充实而有意义。当然,大学的生活是你们自己的,你们有权决定如何让它变得精彩!就像我入学的时候学长学姐们告诉我的,“大学生活,精彩的,各有各的精彩;平庸的,都是一样平庸”。 让自己的大学过得精彩,你准备好了么? 祝你们在北航一切顺利!

何超喆

2008级 本科生

2012.05.11